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網絡募捐
互聯網公益背后的公益價值拷問

版面目錄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新聞內容
2018年01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互聯網公益背后的公益價值拷問

    ■ 本報記者 菅宇正

    站在歲初,回看中國公益行業(yè)前一年的發(fā)展速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可相比的。公益項目開始不斷尋求轉變,公益?zhèn)鞑ラ_始進入越來越多公眾的視野,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引發(fā)輿論高度關注,但與此同時所帶來的一次又一次反轉與質疑,無疑是對高速發(fā)展下的中國公益行業(yè)的價值拷問。

    這一切的變化,來自于互聯網,來自于互聯網與公益越來越深度的融合。對于中國公益行業(yè)而言,如何讓公益能夠有效地觸及更為廣泛的公眾,也讓公眾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公益,是一直以來的行業(yè)難題。但互聯網的介入,無疑為問題的解決帶來了無限可能,從傳統(tǒng)PC端的線上捐贈,到如今社交傳播、移動捐贈、直播公益等模式,在互聯網不斷改變人們包括社交、支付、購物、娛樂等生活方式的同時,公益也從傳統(tǒng)的線下募捐、“拼慘”,逐漸以新的姿態(tài)出現在公眾生活中。

    去年,你的社交平臺時而會看到好友支持公益項目的動態(tài)。第三屆“99公益日”的三天時間累計1268萬人次捐贈善款金額超過8.29億元,加上來自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與愛心企業(yè)的配捐金額,累計善款金額超過13億元,為全國6466個項目貢獻力量,而你可能正也是當中的一位愛心網友;去年,你的朋友圈或許被一幅幅來自自閉癥兒童的畫作刷屏,并為他們的天賦義無反顧地“一元購畫”;去年,你也許看到了與你同一天生日的那個陌生小孩,并選擇為這份素未謀面的緣分獻出你的愛心。

    一次次成功的公益營銷與傳播,借助互聯網所帶來的直達用戶的技術和平臺,公眾廣泛參與的問題似乎得以解決。但高效傳播及巨額善款之后,也有來自社會各界對公益的質疑與討論?!耙辉彯嫛倍潭虜敌r瘋狂刷屏以及籌款千萬之后,引發(fā)了公眾對善款用途及使用規(guī)劃的質疑;而“同一天出生的你”卻在高速傳播中因文案出錯引發(fā)輿論強烈質疑,此后其項目合規(guī)性、籌款倫理等方面更成為爭論焦點,并最終停止,被有關部門立案調查……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為公益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和傳播途徑的過程中,公益組織開始更加注重創(chuàng)新和形式。但與此同時,一次次的輿論反轉與公眾質疑,正在對當今的公益價值進行拷問:公益的初心是什么?火爆的公益營銷到底為了什么?

    這樣的質疑與拷問來勢兇猛卻并非壞事。公益正日漸成為社會所關注的話題,每一位公益人都在為此而努力,但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將籌款、傳播作為追求的目標。讓公益更透明、更專業(yè),讓公眾更放心,讓每一份愛心都被尊重,這無疑成為了當下擺在公益行業(yè)面前的新問題。對于未來,互聯網與公益的融合將更加緊密,新的公益場景仍會不斷出現,公益勢必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公益項目更專業(yè)、更透明、更新穎,將成為未來的新方向。

    案例1

    “一元購畫”刷屏背后

    2017年8月29日,“小朋友畫廊”的H5頁面在朋友圈迅速傳播,宣稱只需1元錢就能購買患有自閉癥、精神障礙等人群的畫作作為手機屏保,不到一天時間,1500萬元的項目籌款就已滿額。

    “跟其他募捐不一樣的是,頁面上沒有募捐字樣,點擊‘一元購畫’進入后寫著‘捐1元錢愛心畫作可以當做屏保’,捐錢是被小朋友的畫感動了,錢肯定應該是給創(chuàng)作畫的小朋友,如果當時說是給WABC直接捐款,我不一定會捐。”有網友表示。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黎穎露指出,由于“一元購畫”在宣傳中沒有充分披露公募主體的相關信息,不少用戶將購買和募捐混淆,基于不同的意思表示作出后續(xù)行為的法律后果是不同的。

    “這次‘一元購畫’項目盡管募捐的細節(jié)仍有待進一步公開,但從募捐效果上看顯然是成功的,也反映出網絡公益?zhèn)鞑タ?、小額化的特點?!被ヂ摼W分析師郭靜認為,利用網絡營銷、商業(yè)的力量傳播公益已成為一種趨勢。

    黎穎露則認為,以往的觀點中認為有商業(yè)成分的存在就會讓公益變味,但商業(yè)的基本原則是誠信,公益則需要透明,在互聯網時代,把公益納入到商業(yè)體系中,用商業(yè)的力量放大公益效應,也是破解公益信任危機的一種新思路。

    案例2

    “同一天出生的你”火爆背后涉嫌違規(guī)

    2017年12月23日,“同一天出生的你”籌款項目H5頁面?zhèn)鞑パ杆?,公眾可通過選擇不同生日日期的方式選擇不同的受助群體,并為其捐贈1元善款。通過不同日期的選擇,還引發(fā)了公眾的廣泛參與和熱情,同樣在社交平臺成呈現刷屏式現象。活動有分貝籌聯合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共同發(fā)起。

    但就在該活動傳播過程中,網友發(fā)現活動文案中出現相同孩子卻不同名字、不同生日,而有的孩子的生日更是根本不存在的日期等,并開始質疑活動內容的真實性。此后,行業(yè)媒體發(fā)現該公開募捐活動雖然正式備案,且款項均直接進入具備公募資質的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賬戶,但是其募捐信息發(fā)布涉嫌違反《慈善法》相關規(guī)定,質疑其籌款合規(guī)性,而隨著事件不斷發(fā)酵,關于項目專業(yè)性以及籌款倫理等方面也引發(fā)了更多爭論。

    此后,作為項目聯合發(fā)起方,分貝籌及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均作出回應,表示此次活動因測試版意外泄露,導致活動內容尚未核對便被廣泛傳播,進而出現低級錯誤。而對于項目的合規(guī)性,深圳市民政局于12月26日正式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