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新聞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上接03版)
環(huán)境公益訴訟基本實現對重點地區(qū)全覆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新聞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1年01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接03版)

    (上接03版)

    二是健全各類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這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讓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fā),才能形成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為此,《建議》強調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xiāng)居民財產性收入”。落實《建議》這一要求,應當在以下方面多用力氣:建立健全統(tǒng)一的要素市場,暢通要素供求渠道;健全以創(chuàng)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知識、技術等創(chuàng)新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fā)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構建數據要素收益分配機制;完善股份制企業(yè)特別是上市公司的分紅制度;推廣員工持股制度;積極穩(wěn)妥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拓寬城鄉(xiāng)居民依靠合法動產和不動產獲得收益的渠道。

    三是完善再分配調節(jié)機制。這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抓手。2019年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5,仍處于0.4的國際警戒線之上,城鄉(xiāng)、區(qū)域、不同群體間收入差距較大問題仍客觀存在。實踐證明,搞好再分配調節(jié),不僅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而且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進而整體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建議》強調要“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jié)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fā)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fā)展慈善事業(y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落實《建議》上述要求,必須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完善直接稅制度,合理調節(jié)城鄉(xiāng)、區(qū)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系;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穩(wěn)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相對貧困地區(qū)轉移支付力度;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核對機制,提高社會救助精準性和有效性;培育發(fā)展慈善組織,依法開展慈善活動,發(fā)揮慈善財產在扶老、救孤、恤病、助殘、扶貧、濟困、優(yōu)撫等方面的作用;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遏制各類灰色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消除權力和腐敗帶來的分配不公。

    四是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過程中必須緊盯的兩個重點群體。目前,低收入群體占全國居民家庭數的40%、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低收入人員越來越多地上升到中等收入群體里,就能大幅拉動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雖然已達到4億以上、占總人口的30%,但由于中等收入群體工資性收入占比較高,在經濟下行或退休后收入減少,而住房、教育、醫(yī)療等支出快速上漲時,不少人員或家庭很容易滑出中等收入群體、跌入低收入群體之中。因此,千方百計穩(wěn)住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能有力拉動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建議》強調要“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落實《建議》這一要求,必須在以下方面攻堅克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fā)達地區(qū)幫扶機制,健全防止返貧監(jiān)測和幫扶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zhèn)新增建設用地規(guī)模與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加快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大力扶持中等收入群體后備軍;擴大優(yōu)質就業(yè)崗位數量,提高就業(yè)穩(wěn)定性和就業(yè)質量;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減輕家庭在住房、教育、育幼、醫(yī)療、養(yǎng)老等方面的支出負擔。(據《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