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社會工作
   第09版:社會工作
   第10版:公益資訊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新聞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朱熹的社倉實踐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社會工作

第09版
社會工作

第10版
公益資訊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新聞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朱熹的社倉實踐

    位于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興賢村的五夫社倉

    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以理學家所特有的濟世情懷,身體力行,改革時弊,扶危濟困,探索出中國歷史上影響甚大的民間慈善組織——朱子社倉。朱熹針對社倉大多設立在城市而引起的種種弊端,首創(chuàng)將社倉設置于鄉(xiāng)里,以政府撥付的災糧作為社倉運作本金,以合理的生息方式保障本金的流動增值,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以鄉(xiāng)紳、士紳為主進行自主管理,政府輔以適當監(jiān)管,在地方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有力地彌補了政府慈善力量的不足,展現(xiàn)了民間慈善組織的救助功能。該做法被敕命在全國推廣,形成“朱子社倉”,為后世效仿,堪稱古代民間慈善組織的典范。

    朱子社倉的歷史背景

    運作機制與社會效益

    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慈善組織,社倉起源于隋朝,專指義倉設于鄉(xiāng)村者,原為官方義倉的延伸,而其真正具有民間機構的性質,則從南宋始。南宋以前,社倉大多設立在城市,由政府管理,因缺乏有效的運作管理機制,農村偏遠地區(qū)很難得到及時的救助。

    朱熹對社倉的改革,是以他對官辦義倉的慈善功能不足的反思為起點的。隋唐時期官方所辦的社倉,一直延續(xù)至宋代,但從實際的運行情況來看,名存實亡,基本上沒有發(fā)揮真正的社會救助作用。就常平義倉來講,一是所救助的對象是“市井惰游輩”,這些人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或是“城郊之近,力能達之人”,而真正生活在窮鄉(xiāng)僻壤的窮苦百姓,由于距離州縣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雖饑餓瀕死,卻得不到及時的救助。此其為義倉的一大弊端。二是現(xiàn)行的救助制度“為法太密”,在災荒發(fā)生時,當?shù)毓賳T因害怕受到懲罰而瞞報,貽誤賑濟時機,讓災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有些義倉數(shù)十年都不開倉賑濟,即使迫不得已開倉,因時間過長,倉里的谷米都已經(jīng)腐爛了,不能食用。這樣的發(fā)糧賑濟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不能解民之危困。

    針對官辦義倉的種種弊端,朱熹力主進行改革,主張將社倉置于鄉(xiāng)里。朱熹認為,在青黃不接的“春荒”時節(jié),百姓一般會向當?shù)亍昂烙摇苯栀J;沒有兇荒之年時,官府的粟米放置在庫卻無用武之地,且放置時間長會發(fā)生霉變,不能食用。如果將社倉設置在鄉(xiāng)里,將官方下?lián)艿臑募Z作為社倉的原始借貸資本,無論平年、災年都實施貸放,當遇上歉收的年頭,可貸放給急需糧食且愿意借貸的百姓,待來年他們收上新糧之后,他們需以二分之息來奉還。災年,如果發(fā)生小的饑荒,則利息減半,發(fā)生大荒時,則利息全免。這樣可以有力保障饑民的生活,保護生產力;平年時,在“新陳未接之際”貸放,可解決部分農民春荒困難,并“賑給深山窮谷耕田之民”,重點幫助解決貧困山區(qū)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這種辦法,不僅可使倉米年年更新,解決倉米霉變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使“死米”變成“活米”,使倉米增值,擴大社倉基金,有效地發(fā)揮其濟貧救災、扶植生產的作用。同時還可以使貧苦農民免遭 “豪右”的高利貸剝削,可使農民受益,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

    朱熹在鄉(xiāng)里創(chuàng)辦社倉的這一設想后來得到了官府的正式批準。社倉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福建崇安縣的五夫里建造成功,有三個倉間,史稱“五夫社倉”,后百姓為紀念朱熹惠民善政的理念,改為“朱子社倉”。其實在社倉創(chuàng)建之前,即乾道五年(1169年),就已有貸放之實。

    1171年后,為了實現(xiàn)社倉的良性發(fā)展,朱熹親自為社倉設計了一套嚴格的運作管理體制,名為《社倉事目》,這基本上成為南宋社倉運作的標準模式。

    《社倉事目》規(guī)定,每年十二月,由分委諸部的社首、保正副將前一年的舊保薄重新編排,確立新的救助對象。首先,“產錢六百文以上及自有營運,衣食不缺,不得借貸”,即救助年收入六百文以下、缺衣少食的窮苦百姓,對手工業(yè)者、商人及游手好閑者不予救助。如遇上饑歉之年,則開啟備用的第三倉,但“專賑貸深山窮谷耕田之人”。其次,對“停藏逃軍及作過無行止之人”,即幫助窩藏、隱匿逃軍和做過違法活動的人戶,一律不得實施救助。在程序上實行兩審制度。一是初審,由社首、隊長負責嚴格審查;二是復審,每年三月將初步確定的名單(保簿)交由鄉(xiāng)官執(zhí)行,復審的內容主要是看有無漏落和私自增添的戶,并“曉示人戶”,即張榜公示,由鄉(xiāng)民相互監(jiān)督,如發(fā)現(xiàn)有欺詐者,可告官審實,確有錯漏者,要進行糾錯處理。經(jīng)過初審、復審公示后,確定最終的救助名單。由此可見,朱子社倉對救助對象的選定程序是十分嚴格的。

    社倉實行“社首—隊長—保頭—民戶”四級治理結構。社倉的首領一般由鄉(xiāng)官或士人擔任,由其具體管理,選任時不僅要看其是否具有鄉(xiāng)官或士人等身份,而且尤其注重其人品德行,或以賢良稱,或以行為節(jié)操而為鄉(xiāng)里所信服和擁戴,不會借主持社倉之機營私舞弊。就朱子社倉而言,以十人結為一保,推一人為保頭,十家為一甲,推一人為隊長(甲首),五十家立一社首。隊長、保頭是社首和民戶之間聯(lián)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社倉制的運用有機地結合了士大夫階層、國家權力以及鄉(xiāng)村強勢集團的力量,所以盡管其在財政上具有脆弱的一面,卻可以發(fā)揮穩(wěn)定鄉(xiāng)村社會的功能。

    對于社倉的管理,朱熹親自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制度。

    其一,每年收支的谷米由朱熹和開耀鄉(xiāng)土居官及士人共同來掌管。按照《社倉事目》規(guī)定:農戶的保簿要鎖在專門的保險柜里,由鄉(xiāng)官公共分掌。大項收支經(jīng)過監(jiān)官審查答押,零碎的出納則由鄉(xiāng)官公共掌管,各個人員之間要各司其職,不得徇私容情。斂散時(支貸和收貸時間),向當?shù)乜h府申請指派一名縣官,監(jiān)視出納以防徇私舞弊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其二,倉內要有專人照管,倉內的什物不得遺失損毀以及外借他用,如經(jīng)鄉(xiāng)官檢點發(fā)現(xiàn)有損失,負責照看的人要加倍賠償。什物有小的損壞,要及時補修。

    其三,每遇支散交納日,交納任務繁重,需要各部門的負責人相互配合?!渡鐐}事目》規(guī)定縣府要派人吏一名,斗子一名,社倉算交司(會計)一名,倉子(助手)兩名,貼書一名,帖斗一名,縣官人從七名,鄉(xiāng)官人從十名。這些人雖由政府所派,但都是職役,替政府履行一些監(jiān)管職能,并不是政府公職人員。

    其四,對社倉資金實行聯(lián)保制度降低風險。以“保”為單位,十人一保,遴選保頭,對保內人戶的借貸負有主要安全責任,要簽押狀。保內各個人員之間相互擔保,不得規(guī)避責任,如果保內有人逃亡,則保內的其他人要均攤交納他借貸的米糧。

    支貸的實施方式。第一,放貸借米的時間一般定在每年的四月上旬,因為這個時節(jié)通常舊糧快要吃盡。請貸人要簽“請米狀”,鄉(xiāng)民要推選一個本縣清廉且執(zhí)行有力的官員一名,配帶一名下級官吏,并帶一個斗子(職役中的雜役)前來,與鄉(xiāng)官一起監(jiān)督、參與支貸過程。第二,支貸以“?!睘閱挝唬藶橐槐?,有保頭一名,相互擔保,如沒有達到十人,則不許支貸。支貸時,大保長簽押狀。支貸按先遠后近的原則,一日一“都”。每日支貸哪些都,要先行告之。第三,為了防止有人冒領、重領,社首、保正副、大保長要到社倉對照保簿認真察識前來領貸人的面目,看清保簿的人與前來領貸的人是否一致,確認沒有問題后要簽押保明,并且規(guī)定“社首、保正等人不保而掌主保明者聽”,監(jiān)官和鄉(xiāng)官也都要入倉,共同監(jiān)督,據(jù)狀依次支散。請貸要實行自愿的原則,如人戶不愿請貸,不能強迫抑勒。第四,收支米用的量具(桶和斗子)要統(tǒng)一。第五,為確保支貸公平有序地進行,監(jiān)官、鄉(xiāng)官要隨從負責看管,每次只能讓兩個人進入社倉中門,其他人隊列門外依序等候,不能向前插隊搶奪別人的借米,如有違反規(guī)定者,則被擾人可“當廳告覆,重作施行”。

    收貸的實施方式。第一,收貸借米的時間為次年冬收日,不得超過十一月下旬,要由本人自己納還。倉存谷米放置一定時間會有自然損耗,而這部分損耗按照規(guī)定由請貸人戶承擔,納還時,每石米要交納三升耗米。第二,收貸時,向當?shù)毓俑暾埮汕补賳T收訖,以“都”為單位,一日一都,出榜公示每都交納的具體日期。以“先近后遠”為原則,與支貸過程相反。由社首、隊長通知保頭,保頭再通知人戶,每人戶之間相互傳信。為了使谷米的保存時間更長久,對各戶納還的谷米質量要求較高,為“色干硬糙米”。

    為使本金具有良好的保值增值能力,朱熹采取了兩條重要措施:第一,為保證倉米不致借空,豐收年份,如有請貸人戶,只開兩倉,留一倉為饑歉之年備用,這樣可以保證社倉本金的良性循環(huán)。第二,為更好地發(fā)揮其救助功能,朱熹改變官府原意,請求將之留置于鄉(xiāng)里,建社倉貸放,用之于歉收時賑濟,改為常年貸放收息,其用意即在抑制農村中的高利貸,使百姓在平時也能夠改善生活。貸息按“每石量收息米二斗”方式收取,就南宋農村來講,一般認為合理的利率在三分至五分,因此二分利率已經(jīng)很低了。遇小歉之年,則利息減半;遇大饑之年,則不收利息,只收耗米。

    在這套管理制度的保障下,朱子社倉的谷米基金平穩(wěn)有序運行,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從乾道四年(1168年)至淳熙八年(1181年),除了將當時政府撥給的元米600石歸還并用于建倉之外,所收息米已累積到3100石,又過了30年,倉儲已經(jīng)達到5100石。按宋代人口數(shù)字估計,開耀鄉(xiāng)不會超過三五千人,一個這樣的鄉(xiāng)每年能有三五千石糧食用作社倉基金,平均每人有一石儲食,這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應該說是高水平的了,它已超出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販恤范圍。有了較多的存糧之后,朱熹便將貸放的方式適當加以改變,以息米支貸,不再另收息米,只收取每石三升的耗米。開耀鄉(xiāng)因有此社倉沒有發(fā)生鬧荒事件,“鄉(xiāng)四五十里之間,雖遇兇年,人不缺食”。

    為讓更多百姓享受社倉改革帶來的紅利,朱熹系統(tǒng)總結經(jīng)驗,于1181年11月向朝廷上奏在全國推行這一做法,主張息米(利率)的多少可根據(jù)各地不同的情況,隨宜立約,并不是機械地一律使用“二息米”的利率。同年12月孝宗敕令推行,由此“朱子社倉”便提升為在全國推廣的“朱子社倉法”,成為后世效仿的典范。(據(jù)《中國非營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