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來由于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暴雨與干旱交替頻繁等氣候極端化現(xiàn)象引起研究者的廣泛注意。若就清代檔案文獻而論,圍繞著清代北京城水資源管理一事,可提供許多重要參考案例。清代官方對于京城水資源的管理,由檔案觀之,則不只是防止水患災害而已。清代官員對于水資源管理的認識,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涉及水、火災害的預防,災民安置救濟等。舉例來說,清代官員們對于北京的雨量降水分布,既有實際了解,亦有確實記錄。 明清北京用水不易 明清北京的氣候情況,若就相關檔案文獻記載來看,雨量似乎集中于特定月份,加上井水水質(zhì)不佳,致使京城百姓用水多有困難。明人丘浚(1421~1495)曾對京畿水文現(xiàn)象詳加說明:“今京畿之地,地勢平衍,率多洿下。一有數(shù)日之雨,即便淹沒。不必霽潦之久,輙有害稼之苦。……十歲之間,旱者什一、二,而潦恒至六、七也?!睆那鹂K隹芍╃茏悦鞔_始即有暴雨致災的現(xiàn)象。 稍后,晚清興辦自來水事業(yè)亦起因于北京雨量不均,取水不易,加之水質(zhì)不佳,甚至戶部大火時無水可救,因而許多官員在光緒年間即有倡議。例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宮中檔》中即有光緒二十九年御史梁文燦“奏請設立自來水由”一件。梁文燦折認為京城中用水困難,泉水水質(zhì)涸澀,加上傳染疫病流行,因此奏請辦理自來水事業(yè)。梁氏指出興辦自來水,不僅可用于火災消防,對于民生日用也有幫助。梁文燦也寫道京城民生用水的困難之處:“京城井水向來堿質(zhì),飲此水者多生疫疾?!绷菏系淖嗾劢沂境鼍┏撬Y源在晚清時的概要情形。當時北京井水水質(zhì)情況有待改善,水質(zhì)不佳對于居民健康養(yǎng)生大有害處。加之取水不易,火災難救。 值得注意的是,農(nóng)歷三四月間,屬于亢旱時節(jié),食水不易。另外,光緒年間御史徐堉也在相關奏請中提及北京在舊歷四五月份間的氣候情況:“京都近年以來,四、五月間往往雨澤歉缺,焦燥不堪,皆由地氣之郁堙?!?/p> 綜合而言,水資源管理不易,北京城民苦于缺水。 清代北京大雨成災 清代北京城在強降雨狀況上也有特別集中的情形,就筆者所見史語所藏明清內(nèi)閣大庫檔案中,即有順治、乾隆及嘉慶年間京城被水成災的記載。順治十年閏六月,戶科給事中趙進美(1620~1692)奏陳:“京城自六月以來,霪雨聯(lián)線,都邑之中,積水成渠?!壁w進美向清廷奏請調(diào)查勘明京畿鄰近受災州縣,以便行文各處負責官員,設法救濟災民。至于京城內(nèi)外的災民,以及因災受損房屋,則奏請由順天府五城御史調(diào)查撫恤,并且酌量給予賑給濟。 其后,乾隆七年七月,乾隆皇帝在上諭中特別指示要加強京城內(nèi)外水道的疏浚管理:“近年以來,雨水少驟,街道便至積水,消泄遲緩,此水道淤墊之故也?!鄙现I中更特令海望、哈達哈、韓光基、舒赫德等人,帶同欽天監(jiān)官員逐一調(diào)查京城內(nèi)外水道。凡是應當加以疏浚之處,詳細商議,再請旨妥善辦理。另外,適時疏浚紫禁城金水橋一帶水道,預防水道淤塞成災的意見,也可見于乾隆年間檔案中。乾隆十六年六月,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王荃便有奏請疏浚紫禁城金水橋水道,防止淤塞致災的奏折。 嘉慶年間也有數(shù)例,例如內(nèi)閣大庫檔案除記錄下嘉慶二年京城大雨,以及嘉慶六年京畿連下五夜的大雨災情之外,并記錄了相關善后措施的施行情況。其中,嘉慶二年七月上諭記載了當年京城大雨災情奏報訊息不實的若干情況:“所有奏報京城雨水不實之留京王大臣等,著交部議處?!贝颂幍臋n案記載反映出關于大雨成災、永定河漫口一事的奏報不明,訊息混亂的情況。當時身處承德,并不在京師的嘉慶帝對于官員的奏報,即多有質(zhì)疑,擔心留京大臣們有意掩飾災情。 嘉慶如何處理京師水災 嘉慶六年京城畿輔一帶連續(xù)六夜大雨不止,形成重大災情,甚至水淹南苑。淸人昭槤(1776~1833)曾在《嘯亭雜錄》記載此事:“辛酉夏,霖雨數(shù)旬,永定漫口,水淹南苑,漂沒田廬數(shù)百里,秋禾盡傷……特建席棚,以處災黎,凡活者數(shù)百萬人?!毕噍^于清人的記載,當時朝鮮派往北京的謝恩正使曹允大也在《承政院日記》中留下此次大水成災的相關記錄。朝鮮純宗二年(清嘉慶七年,1802)四月初十日,出使返國的曹允大在與朝鮮國王的奏對中提及:“且前年六月一朔雨水,連注山海關內(nèi),一望赤地水過處。臣亦目見流民塞路,不知為幾千萬命矣。所謂賑恤,則亦無官員之看檢者,而如我國鄉(xiāng)所之類,領饋于城外,以糜粥等物,略略措辦,殆不成貌樣,實有有名無實之嘆?!本C合來看,《嘯亭雜錄》與《承政院日記》的記載中,前者以筆記條目形式呈現(xiàn),內(nèi)容較為粗略概要;后者以朝鮮使臣的角度立論,奏報言辭間,略帶貶抑。相較之下,清朝檔案與官書文獻,則提供了極為詳實的記載。 嘉慶帝曾在《欽定辛酉工賑紀事序》指出此次京師大雨數(shù)日夜:“下游被淹者九十余州縣,數(shù)千萬黎民蕩析離居,漂流昏墊,誠從來未有之大災患。”對于這一場超出尋常的水災事件,清朝檔案文獻也有詳細的記錄?!都螒c朝宮中檔》亦載嘉慶六年七月朱批一道:“今次大水,實出尋常,勉力籌辦,實無良策?!迸_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嘉慶朝上諭檔·嘉慶六年六月夏季檔》詳細記載是次大雨一連數(shù)日不停,被水成災,洪水橫流,漫溢至紫禁城宮門外,水深至五六尺。隆宗門內(nèi)軍機值房已有積水,情勢嚴峻。當時朝中大臣甚至籌議備置小船、木筏于宮門外,以為待命應變。 《史語所藏內(nèi)閣大庫檔案》則記載嘉慶六年七月間此事的相關上諭,記錄京城一帶永定河漫泛溢,受災貧民們流離失所。特派大臣們等調(diào)查災情,酌情給予賑濟。并且在上諭中指示官員中若有相關捐助,支援救災賑濟,另有加恩獎敘。同月,另有上諭指示凡被派遣分路查勘京城淹水災情的官員們,應該分別考核功過。有功者議敘嘉獎,有過者則交部議處究責。嘉慶帝對于失職的阿隆阿等人,特別諭示需交部嚴加議處,并且命其即刻赴天津查勘災情:“不準歸家,亦不準馳驲前往?!蓖臧嗽?,另有上諭指示將此次災情記錄,以及辦理工賑賑災相關檔案,匯編成冊,并于是年冬末前后印刷刊布。同年九月上諭則指示在京城康寧門外普濟堂,除了按照往例賞給三百石京倉小米,再酌加二百石,賑濟四方貧民。 上述即為嘉慶皇帝對京城被水成災的多項上諭指示,包括了勘災、賑災、獎勵有功人員與懲處失職官員等內(nèi)容。廣義上也可以視作水資源管理的衍生措施,即災害善后。若由相關記載的月份上來看,可見農(nóng)歷七、八月夏季之間,北京城常有強降雨、暴雨的情況,造成嚴重災情。時至今日,災情控管、災情勘查、善后安置、相關檔案文獻材料的匯集整理,也是防災、救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嘉慶皇帝特諭編輯《欽定辛酉工賑紀事》一書,保存災情與善后措施的詳細記錄,有助后世記取災害經(jīng)驗教訓。 清代官方“祈晴” 清代官方關于祭祀黑龍?zhí)?、白龍?zhí)?、玉泉山等處龍神祠祈雨一事,也有多記載,也是京城水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面向。清朝皇帝或親往祭祀,或派皇子阿哥、大臣們等拈香致祭,目的皆在求雨。除祈雨儀典之外,清代亦有“祈晴”典禮儀文,嘉慶帝賦詩《社稷壇祈晴紀》記錄親赴社稷壇祈晴之事。詩云:“祈雨祈晴總一誠,典章創(chuàng)始特躬行。”此詩詩注:“茲特申殷薦,齋袚躬親,先期示光霽。是晨升陽昭朗,尤嚴愓畏也?!痹敿氂涗浭侨掌砬绲涠Y舉行之后,晨間朝陽初升的情景。 祈晴儀典的溯源上,據(jù)內(nèi)閣大庫檔案記載,嘉慶皇帝于嘉慶六年七月自圓明園進宮齋戒祈晴后,相關“謝晴儀文”方才形成正式的祈晴典禮,相關儀注一并載明在會典中?!捌砬纭薄捌碛辍?,雖然事涉迷信,但也由此可見北京城水資源在先天上的限制。事實上不只官方如此,北京民間信仰亦與水資源管理大有關系,可見管理水資源之不易。清代北京城或是干旱不雨,或是被雨成災,皆是水資源管理的難題。 綜合而論,清朝皇帝與治水官員形塑了城市水資源管理的上層結(jié)構(gòu),涉及治水防洪、賑濟災民、環(huán)境衛(wèi)生、防災文獻匯整等各種城市管理的實務運作。清朝檔案文書提供了有關于環(huán)境史、城市水害、城市水資源管理利用的豐富史料。鑒往知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但是防患未然,熟知相關歷史經(jīng)驗,并且轉(zhuǎn)化為防災方面的具體實踐參考,可說是千古不易的應變之道。(據(jù)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