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寧國千年古鎮(zhèn)胡樂鎮(zhèn)
寧國商人是指明清時期安徽寧國府籍的商人團體。明清時期,寧國府與徽州府毗鄰,下轄寧國、宣城、涇縣、旌德、太平、南陵六縣。寧國商人與徽商是安徽境內知名的兩支商幫,學界有時將二者并稱為“徽寧商幫”,二郡之人往往共同外出經營,活躍于皖省內外的商業(yè)市鎮(zhèn)。 明代中后期,寧國商人在人地矛盾尖銳、謀生觀念轉變、徽州商幫影響等諸多因素的促進下興起,至清代康、乾年間獲得了較大發(fā)展,其活動足跡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蘇等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同其他商幫一樣,寧國商人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不乏較為雄厚的資本,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yè)。 修橋鋪路,方便行人 寧國府地處皖南山區(qū),那里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大宗貨物的運輸多依賴水路進行。在清代,受人力及自然環(huán)境雙重因素的影響,寧國府境內時常發(fā)生洪災,橋梁被毀、道路中斷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因此,在寧國人眼中,修橋鋪路是一件積德行善、造福百姓的義舉。一些發(fā)財致富的寧國商人往往不惜巨資予以慷慨資助。 以涇縣、旌德、太平三縣為例。在涇縣,一位叫胡承端的商人,他出身貧寒,“以服賈致裕,嘗與族兄承鋗、承銓共建烏溪橋”。還有位叫查冠群的商人,在經商致富后,“修村口大路及獅子山棧道,并建石橋”。 在旌德縣,商人呂德俊,“服賈于宣邑之灣沚鎮(zhèn),積勤起家,施濟不吝。重建離沚五里之鳳凰橋,又建惠風亭,以惠行旅”。靠經商致富的汪秉璧,“賈漢陽積貲,喜行善舉,歸里獨力造聚金橋,并構殿閣涼亭,以為村之北障,沿溪筑堤砌路,計費千數(shù)百金”。有位叫江一廉的商人,經商剛處于起步階段便慷慨好施,“牽車服賈,方起家,慨捐銀二千金造黑溪長春橋。” 在太平縣,同治年間,商人李萬枝,因“村北嶺山腳,徽池要道毀”,于是便“捐山場、田地,立本村橋會建橋,以濟行人”。 除了為桑梓故里的道路、橋梁建設添磚加瓦外,寧國商人在寄籍和僑寓地,也不吝將自己的商業(yè)利潤用來支持當?shù)氐幕A設施建設。在省內,太平商人胡國理,曾“出千金修通徽州太平路十數(shù)里”,方便了兩地來往的行人和商旅。太平人杜伯端“嘗貿易徽州,稍有余資,輒行善舉。對歙縣巖寺等處橋梁亭路,倡捐募修甚伙”。另一太平商人李紹祖“性好善,道光時僑居貴池之唐田,倡建永濟石橋三洞,費數(shù)萬金”。嘉慶初年,銅陵縣大通鎮(zhèn)境內的紫陽橋毀于洪水,在那里經商的涇縣商人“相謀集資”,“得白金七千有奇”,重建了橋梁,平整了道路。另一涇縣商人查崇禧,也曾于“含山修路建橋”。 在省外,同治初年,太平人李志發(fā)在湖北董灘口經商期間,“獨資重建距董市十里之龍燈橋,行人稱便”。旌德人汪上裕“服賈孝養(yǎng),遠游江右,在江右獨立建大塘橋,費千余金,毫無吝色”。江右即今江西省,也是在那里,太平商人林貴,“懋遷江右,平治路修橋梁,凡二十年,前后所費共二千金有余”。 當然,樂善好施是沒有本地和外鄉(xiāng)之分的。在清代,不少寧國商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家鄉(xiāng)與寓居地兩個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事業(yè)。 賑災濟民,回報社會 清代,寧國府境內災害頻發(fā),其中較大規(guī)模的自然災害就達20余次之多,包括水災、旱災、雪災、蝗蟲災、饑荒災及瘟疫災。寧國商人參與賑災濟民的史料多有記載,其賑災內容與接濟形式也各式各樣。 乾隆八年春,涇縣雨雪成災,“雨雪聯(lián)綿,米價騰涌”,商人江璐及其家人“出所藏谷,減價平糶,不足則之山溪太邑貿易以濟,全活實多,至今鄉(xiāng)邑猶稱頌之”。宣統(tǒng)三年,繁昌、太平一帶發(fā)生水災,“圩田盡沒”,太平商人杜毓苓“捐米五十石賑饑,并集地方富紳募捐助賑”。乾隆六十年,太平縣發(fā)生旱災,劉時可“嘗賈于浙,積有余資,輒行善舉。人苦饑,與弟際可、行可、仕可、圣可,由浙運米六百石助賑”。乾隆十七年,寧國府多數(shù)地方先旱后澇,“里中不火者大半”,宣城商人王杰“自捐銀米,周恤族鄰”。 當饑荒發(fā)生時,寧國商人的慷慨解囊拯救了許多鄉(xiāng)親。乾隆年間,涇縣發(fā)生饑荒,商人翟思珠“捐金數(shù)千,平糶,賈于灣沚鎮(zhèn),施槥又費千金”。嘉慶十六年,旌德縣“大饑”,旌德人呂溶“慷慨好施……與兄發(fā)米賑濟,全活甚眾”。嘉慶十九年,太平縣鬧饑荒,商人杜殿臣“捐銀五百兩,平糶”。道光十九年,太平縣“歲荒,里人乏食”,商人李春順,“捐貲赴石邑香口鎮(zhèn),購大批糧米,運入平糶,以濟哀鴻”。光緒年間,宣城商人孫元瑾“每遇歲祲,必出己資以濟族眾”。事實上,寧國商人在賑災方面的義舉還有很多,此不贅述。 寧國商人的鄉(xiāng)土觀念十分強烈,他們在寓居地常常對落難的家鄉(xiāng)父老施以援手。有以下史料為證。同治二年,太平人蘇成美“商于徽……里人避難,還家者饑餓無所得食,成美捐金千兩,倡辦賑濟,全活無算”。太平人項善寶“寓鄂之沙市,見同縣難民千余人,為募捐于同鄉(xiāng)各商賈,始開粥廠,繼給錢文,全活甚眾。尋復量給資斧,雇船送回”。太平人譚冠英,“客楚南,邑人來避難者,無不周恤”。 咸豐年間,太平縣人在湖北漢口經商者較多,這些商人曾多次對鄉(xiāng)鄰出手相助。趙希圣“經商漢口……縣人避難于漢者幾萬人,希圣會同黃景星等捐巨款,筑屋百十間以居,日給粥兩餐,全活甚眾”。胡國理則出資幫助鄉(xiāng)鄰返鄉(xiāng),“咸豐中,在漢口資送鄉(xiāng)人避難者數(shù)千人”。在戰(zhàn)亂期間,孫逢吉、汪金鏊都曾救濟過不少鄉(xiāng)親。前者“服賈漢,為養(yǎng)親計,有余積,好周貧乏。咸豐十年賊踞城,鄉(xiāng)人避難者接踵至漢,吉與同鄉(xiāng)捐錢搭蓬分住,日給錢米,全活多人。后賊退,買舟回籍,并給川資、谷種”。后者“貿易漢口,族人避兵來者,悉資助之”。 倘若寓居地有災害發(fā)生,寧國商人也常常會出手相助。捐贈銀兩是其中一種救濟方式。旌德商人呂燦章,家境并不富裕,“嘉慶八年,在徐郡貿易,遇河水泛溢,捐輸銀二百八十兩,周恤窮檐”。旌德人呂鋒,“廣置學田,賈業(yè)在六安思古潭。嘉慶甲戌歲荒,捐千余金,倡賑安撫”。涇縣人胡一嵩,“嘗貿易含山,縣連遭水旱,遂罄資本輸粟濟人”。 捐贈谷糧、低價銷售是另外一種救濟方式。涇縣商人朱時慶,為人慷慨好施,“雍正間游楚,適漢口大荒,輸粟數(shù)千石”。王全,以服賈致饒,“康熙癸酉饑,輸谷二千石以賑”。此外,有些寧國商人還通過免費提供食宿的方式來賑災濟民。據(jù)載,道光初年,涇縣人潘景彰“賈蕪灣沚鎮(zhèn),值水災”,他與同鄉(xiāng)潘周達、潘周云“倡賑難民數(shù)萬,三月之久,全活實眾”。太平人項鳳祥“賈荊宜間,道光三年,川水災,雇船撈埋浮尸,捐設粥廠八所,經理五月,全活流民萬余”。 扶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寧國商人的特殊之處在于他們以“商人”的身份擔當著社會救助者的角色。他們“先義后利”的實際行動為“寧國商人”這一商幫概念贏得了贊譽。 施德行義,澤被四方 人們習慣于用“無商不奸”一詞來形容商人的貪婪與自私,然而我們從寧國商人身上看到更多的則是其施德行義的正面形象。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是育嬰堂的建設方面。育嬰堂是一種萌生于清乾隆年間的收養(yǎng)孤兒的會社組織,屬慈善性質,分為堂養(yǎng)、寄養(yǎng)、自養(yǎng)三種形式。涇縣、太平等寧國商人都曾在育嬰堂的建設與操持方面出力不少。據(jù)記載,涇縣人朱琛“與弟琯俱理問,并孝友好義……后貿于嘉定,捐重資為地方興復育嬰堂,婦嬰俱得實惠”。同治年間,太平人崔祖懋,“貿易漢口,凡太平會館義冢、善堂、育嬰堂,悉捐助之”。光緒時太平人紹廷佐“經商于蕪湖,凡內河紅船局、江口救生局、蕪邑育嬰堂,均為贊襄”。另有太平人程君宗“自弱冠經商營口,至今近四十年……其善舉之最尤者,創(chuàng)辦育嬰堂,建造三江會館”。 其二是義塾的創(chuàng)辦方面。在清代,義塾也稱“義學”,指的是由私人集資或用地方公益金創(chuàng)辦的免收學費的學校。寧國府自古重視教育,是著名的“文房四寶”產地之一,培養(yǎng)出了大批文人志士。以旌德縣為例,光緒年間,全縣有書屋、文會、書院、縣學100余處,自唐朝至清末,有姓名可考者就有舉人206人、進士142人,其中狀元、榜眼、探花各1人。清代,不少寧國商人出資創(chuàng)辦義塾。太平人汪誥“經商漢口,宣統(tǒng)元年捐資興義學,培植里中子弟”。太平人孫享榜,是一名貢生,他“長賈于外,積有贏余。同治初年,輸金百兩以修家廟,捐腴田四十畝以立義塾”。另一名貢生旌德人汪篤周也十分賣力,他“少服賈,孝養(yǎng)父母,貲稍裕,買田三十畝儲谷備荒,以敦族誼。又捐建義塾,置田六十畝為膏火資”。 其三是義渡的設立方面。義渡是指對乘船渡河的行人不收或少量收取運輸費用。寧國商人出資設立義渡的事跡多有記載。例如,涇縣曾有五位商人共同出資在縣內設立了“上坊渡”?!妒胶锰门d復上坊義渡碑記》對此有詳細記載:“涇城之西為賞溪……在距縣治五里許,有上坊渡,宣歙行旅往來如織。當春夏漲發(fā),騰激浩瀚,然率止數(shù)日,勢易消減,平時則浤然深碧,揭與砅皆不能,故需舟最急,邑東朱胡洪鄭汪五姓,曩習賈吳興,立式好堂公寓,積存余貲,設義渡?!?br> 其四是義冢的置辦方面。義冢指的是為客死他鄉(xiāng)者或死后無處安置者提供葬身墓地?!鹅旱驴h志》這樣記載:“旌邑每多義冢,瘞埋暴露骸骨,或一人輸造,或本族公費,或同志捐助,有呈縣舉行而卷案可稽者,有不稟有司而自為營建者,并有不使人知而稱為公置者,城鄉(xiāng)各處不一而足?!笨h志內容真實性可以從呂祥烑、呂裕成兩位商人身上得到印證。據(jù)載,呂祥烑、呂裕成“俱旌德人,貿易六安,歲饑捐賑,在本邑置義冢,合葬浮櫬七百余具”。 當然,義冢的置辦并不局限于寧國府境內,置辦人也不限于旌德人。據(jù)記載,旌德人張鐘玠,時為監(jiān)生,“一日買舟赴金陵,道由灣沚東下,見河濱大有枯骨,心惻然哀之,遂停舟不進,于神山下購地一區(qū),筑為義?!?。另一監(jiān)生旌德人洪廷顯,“貿廬江,捐四百余金創(chuàng)立會館,并置義冢,收葬客骸”。涇縣人王承超,太學生,“貿易泗州……于泗州魏家嘴置有義冢,地方官獎以好善可嘉”。 以上從四個方面分類考察了清代寧國商人的善行義舉,事實上,上述義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完全可以發(fā)生在同一個寧國商人身上。茲舉兩例。汪庭有“嘗捐金二千,建義學、造樂成橋,費至巨萬。又砌路、建亭、捐田、施茶者數(shù)起,約費三千金有奇。貿易漢陽,置義冢、施棺木,更于本縣置義冢數(shù)處,歲歉賑濟,建義倉、興文會,義行甚多”。涇縣人朱宗潘“經商于三江兩湖閩粵各州縣鎮(zhèn)市,建育嬰、貞節(jié)諸堂,置義冢,造橋道,設義渡,捐金自二萬至千數(shù)百不等”。(據(jù)《蘭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