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民國天津八善堂的聯合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民國天津八善堂的聯合

清末時,天災人禍頻發(fā),因救濟需要,天津的慈善組織大規(guī)模增加。其中備濟社、濟生社、引善社、體仁廣生社、公善施材社、北善堂、南善堂和崇善東社等八個民間善堂善社在慈善救助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24—1925年,由于政局動蕩,天津官辦救濟機構教養(yǎng)院的發(fā)展受到較大限制,天津警察廳急賑會的會務也處于停頓狀態(tài),民間慈善組織日常的救助活動亦自顧不暇,再無多余的力量進行其他難民救濟。官辦救濟機構的不充分和社會保障的缺失,為民間慈善組織的聯合和發(fā)展提供了機會。1925年,天津紳商意識到,民間善堂善社的聯合既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增強救助力度、加快發(fā)展的方式。在此背景下,1925年9月,在南善堂常務董事杜笑山、杜筱琴主導下,以南善堂為中心,將北善堂、崇善東社、引善社、公善施材社、備濟社、濟生社和體仁廣生社聯合起來,稱為八善堂。

  組織結構的優(yōu)化

   天津傳統(tǒng)善堂善社的管理一般實行輪值制。士紳商人參與善堂善社的管理屬于義務職,沒有報酬。這種管理方式主要適用于規(guī)模較小的慈善組織。至20世紀初,西方企業(yè)董事制的傳入,為南善堂等管理方式的優(yōu)化提供了指引。

   備濟社、濟生社、南善堂和崇善東社等八個善堂屬于綜合性的慈善組織,均由多位善士共同創(chuàng)立,在管理模式上實行董事制,設立董事。創(chuàng)設初期,濟生社、引善社、體仁廣生社和備濟社董事人數較少,一般不超過5人;公善施材社和北善堂董事大致為10人;南善堂董事有20余人;崇善東社董事人數最多,有百余人。關于董事,南善堂、引善社、濟生社、體仁廣生社等八個善堂都有相關規(guī)定,要求需在公正紳商和熱心慈善的士紳中推選,并設有一定的任職期限,期滿之后表現良好者可以連選連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那些打著慈善名號中飽私囊的士紳等排除在外,盡力使善堂的救助活動切實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濟生社、引善社、體仁廣生社、公善施材社、南善堂、崇善東社等善堂的日常事務通常由董事選舉常務董事來負責。備濟社有所不同,采取董事推選主任董事,共同組成董事會,管理社內日常事務。

   1925年9月南善堂等八個善堂聯合后,延續(xù)了之前的董事制管理方式,成立董事會。八善堂董事會成員主要以熱心慈善的商人為主,屬義務職,董事人數沒有定額。如原體仁廣生社汪春齋、程性源、錢玉堂,崇善東社郭桐軒,公善施材社張月丹,引善社蕭少棠,濟生社楊蓮舫等董事,直接成為八善堂董事會的成員,為八善堂救助事業(yè)提供助力。據統(tǒng)計,八善堂董事會有董事杜筱琴、杜笑山、卞月庭等30余人組成。經過選舉,八善堂董事長由原南善堂常務董事杜笑山擔任,杜筱琴擔任總董。由此可見,在八善堂中,南善堂起著主導作用。八善堂在救濟過程中,若遇到需前往政府部門協商事宜,一般由董事會推選較有影響力的董事前往,杜笑山、杜筱琴是絕對首選。如八善堂在修造天津大紅橋時,董事會特推選董事長杜笑山、總董杜筱琴、董事張蔭棠、趙善卿等前往京奉鐵路局進行商討。

   八善堂在決策時,主要通過召開董事會議來進行,并形成了一定的流程。在召開董事會時,先由董事長杜笑山提出商討的議題,如當天津發(fā)生災禍時,是否展開救濟、如何救濟,善款籌集情況如何等;再與其他董事共同商議,并提出解決辦法,由參會董事進行表決。

   八善堂不僅通過召開董事會進行決策相關事宜,而且諸董事為更有效地推行各項救助事業(yè),先后設立了掩骨會、臨時戰(zhàn)地災民救濟會、冬賑救濟會,在八善堂的統(tǒng)一組織下,正如其名稱一樣,它們分別負責相應的救濟活動。

   聯合之后組織結構的優(yōu)化提升了八善堂的社會公信力,而且比之前南善堂、引善社、濟生社、體仁廣生社等八個善堂的冬賑救濟活動更加規(guī)范。如冬賑救濟會需要決策的事項,需在每星期三的各股董事會和星期日的全體董事會上進行商討。如若遇到臨時情況,可以召集董事召開臨時會。若參會人數為十人左右,則改為茶話會。需要救濟的對象先由警察署調查造冊,八善堂冬賑救濟會再進行核查,并按照標準進行劃分。善款的支出也有相應的規(guī)定加以約束。規(guī)范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慈善救助置于一個受監(jiān)管的環(huán)境下,直接明了的標準也可提高公眾對八善堂慈善事業(yè)的信任與支持。

  救助范圍的擴大

   在聯合之前,南善堂、引善社、濟生社、體仁廣生社等八個善堂善款來源較為單一,除南善堂外,其他幾個善堂的經費來源多依靠固定資產收入和董事捐款、租金、息金等。由于經費的限制,八個善堂的救濟范圍多局限于天津市區(qū)的特定群體如嫠婦,部分受災來津難民,貧民子弟、孤兒等。

   如嫠婦救助,南善堂、引善社、濟生社、體仁廣生社等八個善堂均對嫠婦進行救濟,公善施材社辦有救濟恤嫠善會,南善堂設有“青年恤嫠會”。清末民初,貞潔觀念還較重,尤其是青年嫠婦“多上有翁姑,下有子女,一則延其一家之生命,再則保一身之名節(jié),誠為莫大功德也”,但家境貧寒的嫠婦,若要保守名節(jié),實屬不易。聯合之前,南善堂等八個善堂對嫠婦的救助僅限于未外出做工者,一旦她們外出做活“或備工,稍能支持生活”,就會立即停止救助。南善堂、備濟社、體仁廣生社等也舉辦過冬賑,但大多無定數。

   聯合之后,八善堂沒有將嫠婦作為唯一的救助對象,而是直接采取人口多寡及男為生利者、女為分利者的原則,按照標準將賑戶分為特、甲、乙、丙、丁五等進行救助,也就是擴大了救助的對象。對于冬賑的放賑范圍,也并未局限于市區(qū)。如1926年冬賑時,在冬賑救濟會董事長杜笑山提議下,也將此前被遣散回鄉(xiāng)的各戰(zhàn)線村莊難民考慮進去,最終決議分為城廂、四鄉(xiāng)、戰(zhàn)線各災區(qū)三部分進行施救,冬賑救濟范圍得以擴大。

   在聯合之前,對于來津的難民,八個善堂也多施以援手。但逃難來津者畢竟是少數,聯合之后,八善堂特成立臨時戰(zhàn)地災民救濟會,不僅對來津的受災難民提供救濟,還打破地域界限,多次派車輛前往戰(zhàn)區(qū)接送難民。如1925年12月4日國奉戰(zhàn)爭爆發(fā),天津成為主戰(zhàn)場,難民大量涌入天津。世界紅十字會天津分會、悟善社、天主教會堂等直接派員對難民提供援助。婦孺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戰(zhàn)時救濟中得到了特別關照,先后有中國婦孺救濟會天津分會、天津難民婦女救濟會、天津紅十字分會等為她們提供救濟。八善堂臨時戰(zhàn)地災民救濟會主要負責難民的收容。據統(tǒng)計,1925年12月19日,八善堂臨時戰(zhàn)地災民救濟會將接收的各路災民3800余人分別送往各收容所。1926年1月1日,八善堂臨時戰(zhàn)地災民救濟會的收容所如普樂大街普樂茶園、大方旅館、福厚里等處,住有男女老幼難民共22455口。1926年春,杜笑山分派妥員前往南路救濟逃難災民。據統(tǒng)計,從南路八里臺子以西大洼中接來陳臺子等村受災難民500余人,在蔡臺子村接到董家莊各村災民600余人,共計1100余人。至4月中旬,由八善堂臨時戰(zhàn)地災民救濟會救濟的各村災民已經不下五萬人,除自行投奔親友者外,在各收容所暫住者“共有三萬一千余名”。收容難民后,八善堂臨時戰(zhàn)地災民救濟會負責難民的衣食住。1926年夏,各收容所難民先后被遣送回籍,八善堂臨時戰(zhàn)地災民救濟會的救濟事業(yè)宣告結束。

   八善堂救助范圍的擴大與其籌款渠道的多元化密切相關。八善堂經費不僅得到政府、社會各界的捐助,還通過義務戲演出籌集善款。

  救助力度的加強

   在未聯合前,八個善堂救助事項較為分散,救助人群主要有嫠婦、文貧、冬季的寒素家庭、來津避戰(zhàn)和逃難的貧民,另外還設有貧民學校等。事項雖多,但主要集中于嫠婦。聯合之后,嫠婦救助不再作為八善堂的重要事項,而是納入冬賑救助事業(yè)中。

   冬賑作為傳統(tǒng)救助事項,在聯合前,南善堂、引善社等八個善堂均有涉及。聯合后的八善堂,在八個善堂冬賑救濟的基礎上,承擔起大規(guī)模施放冬賑的責任。八善堂在確定救濟范圍時,董事長杜笑山提及1927年春夏之際遣散回鄉(xiāng)的難民,他們回鄉(xiāng)時,即使立即投入春耕也有所延誤。經八善堂冬賑救濟會董事決議,直接將救濟范圍擴大為城廂、四鄉(xiāng)、戰(zhàn)線各災區(qū)三大部分。經過調查,八善堂冬賑救濟會總務股長張蔭棠及股員報告城廂各區(qū)共56000余戶。城廂只是救濟地區(qū)的三分之一,此時八善堂的救濟戶數,不僅是聯合之前八個善堂中救濟能力較強的南善堂1922年冬救濟嫠婦戶數的70多倍,而且也遠遠超過了之前負責大規(guī)模冬賑的天津警察廳急賑會所調查的貧民戶數,達萬余戶,可見八善堂冬賑救濟會救濟的受眾之多。

   聯合之前,在辦理冬賑時,八個善堂沒有將冬賑視為救濟重點,未劃定嚴格的標準,可以說較為隨意,救助力度有限。聯合之后,八善堂則對冬賑救濟標準進行了嚴格地劃分,按照男為生利者、女為分利者以及人數的不同直接劃分為五等,即特等、甲等、乙等、丙等、丁等。不同等級,八善堂所救助的力度也不同。特等最高,賑濟玉米面50斤;甲等40斤。以此類推,救助級別最低的丁等施放玉米面10斤。即使是最低等級,也與南善堂1922年冬救濟嫠婦時施放的玉米面數額接近。救助力度的不同,還直接反映在冬賑救濟時限的長短上。此前,八個善堂在冬賑救濟上的時間較短,大多以冬三月為主。聯合后,1926年冬賑救濟從11月八善堂冬賑籌備大會召開時起,直到1927年5月董事長杜笑山宣告冬賑結束為止,整整歷時半年,基本是聯合前的兩倍。在天津城廂救濟貧民數為61512戶,施放玉米面1736160斤,足見聯合后八善堂賑濟力度之強。

   按照學界公認的看法,明清傳統(tǒng)慈善組織的宗旨在于施展其教化功能,與這一目標相適應的是,傳統(tǒng)慈善組織的活動內容基本沒有越出“養(yǎng)育”的范圍。近代以后,社會秩序和社會思想都發(fā)生了劇烈變動,戒煙會、新學堂等新興慈善機構紛紛出現。清末民初創(chuàng)辦的北善堂等八個善堂的董事感受到救助的現實需要,但受限于經費,他們將目光主要聚焦于貧民教育,通過設立學校為貧民子弟、孤兒提供免費的學習機會。即便是聯合之后的八善堂,之前善堂所創(chuàng)辦的學校依舊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聯合后的八善堂還將救濟置于修建大紅橋等公益事業(yè)上。1924年夏末,天津猛降大雨,河水漫上兩岸;大雨過后,大紅橋護岸及橋臺皆被沖毀,行人來往多有不便,也給實業(yè)造成不小影響。政府深知修筑大紅橋的重要性,但財政有限,并無多余精力和款項,只能一拖再拖。1926年,八善堂諸董事共同決議,將其戰(zhàn)地災民救濟結束后尚未使用的善款用來修筑大紅橋。八善堂對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參與,一方面是因為其作為民間善堂善社的集合體,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另一方面,八善堂的部分董事或與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或直接在政府中擔任要職,于八善堂的救濟事業(yè)多有裨益。當政府面臨影響地方穩(wěn)定卻無資金可投入的社會工程時,八善堂挺身而出,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yè),這對政府及八善堂來說可謂是雙贏,也體現出八善堂一定的公益屬性。

 ?。〒妒穼W月刊》)